據曼谷郵報9月23日報道,泰國將禁止進口來自那些農作物殘余物被焚燒田地的玉米,旨在減少跨境PM2.5污染,并為環境保護樹立貿易新標準。
泰國每年國內玉米產量為400萬至500萬噸,而飼料生產所需的需求量約為900萬噸。因此該國每年需進口約200萬噸玉米,其中約90%來自緬甸,其余部分則來自老撾和柬埔寨。
泰國外貿部副總司長杜安加西特表示,自2026年1月1日起,進口商必須每年向該部門進行登記,并提供證明,以證明其進口的玉米來自不會焚燒農作物殘余物的地區。
在2026年1月至《清潔空氣法案》及其配套法規正式生效的過渡期內,進口商將被允許自行對其產品進行認證,或提供出口國政府機構或國際公認組織的認證文件。進口商需要保存詳細記錄,包括種植數據以及玉米種植農場的地理位置,以便實現從源頭到產品的完全可追溯性。
一旦《清潔空氣法案》生效,將實施更嚴格的標準。未來的進口產品需要出口國認可機構的認證,同時還需提供種植區域的地圖。
新法規將提交給新內閣審批,計劃于2026年1月1日正式生效。
泰國每年國內玉米產量為400萬至500萬噸,而飼料生產所需的需求量約為900萬噸。因此該國每年需進口約200萬噸玉米,其中約90%來自緬甸,其余部分則來自老撾和柬埔寨。
泰國外貿部副總司長杜安加西特表示,自2026年1月1日起,進口商必須每年向該部門進行登記,并提供證明,以證明其進口的玉米來自不會焚燒農作物殘余物的地區。
在2026年1月至《清潔空氣法案》及其配套法規正式生效的過渡期內,進口商將被允許自行對其產品進行認證,或提供出口國政府機構或國際公認組織的認證文件。進口商需要保存詳細記錄,包括種植數據以及玉米種植農場的地理位置,以便實現從源頭到產品的完全可追溯性。
一旦《清潔空氣法案》生效,將實施更嚴格的標準。未來的進口產品需要出口國認可機構的認證,同時還需提供種植區域的地圖。
新法規將提交給新內閣審批,計劃于2026年1月1日正式生效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