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民以食為天”。國內糧食生產雖然品種豐富,但國際進口糧食對人多地少的我國來講,也是不可或缺。但蘇伊士運河斷航事故警示我們,運輸安全對于確保糧食進口安全至關重要,我國必須著眼于長遠,樹立底線思維,增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,確保進口糧食買得到、買得起、運得回。
糧食是海上干散貨運輸的主要貨物之一,占整個海上干散貨運輸總量的10%以上,僅次于鐵礦石及煤炭。目前全球糧食貿易航線以太平洋航線、大西洋航線和印度洋航線為主,這些貿易線路一旦受阻,就會成為全球糧食供應鏈的堵點,推高糧食價格。蘇伊士運河是亞歐非之間繁忙的海上大通道,溝通地中海和紅海,以運輸原油、石油產品、液化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為主,也少量運輸糧食。
所幸從目前來看,此次事故對我國糧食進口影響有限。近年來,我國不斷拓展糧食進口來源渠道,從俄羅斯、烏克蘭以及中亞和非洲等“一帶一路”相關國家進口部分糧食。從中亞地區和俄羅斯進口的優質小麥主要以中歐班列運輸為主,只有從烏克蘭和法國進口的玉米和小麥會通過蘇伊士運河運往中國,但總量相對較小。
而我們切莫高枕無憂。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,目前全球糧食供應鏈物流鏈的穩定面臨巨大挑戰,增加了我國糧食進口安全的風險。且我國在全球糧食市場上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糧食供應鏈,大宗農產品貿易主要通過跨國大糧商進行采購。
所以,相關部門和物流企業,需著眼于長遠,樹立底線思維,增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。應建立應急預案機制,遇到突發事件時做好風險對沖。應推進物流方面的國際合作,與各國攜手加強全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,建立鐵路、海運、空運為一體的多元化立體運輸網絡,確保糧食運輸安全。
同時,應培育跨國大糧商,鼓勵和支持國內糧食企業“走出去”,建立規?;M饧Z食生產加工儲運基地,充分利用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,深化海內外合作,全面參與全球糧食產業鏈、價值鏈、供應鏈重構。應構建和培育政府、國際組織、商會協會及企業間多樣化的伙伴關系,利用“一帶一路”相關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等契機,促進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,降低可能出現的貿易風險。













